反滲透進水的預處理
預處理的目的就是要將存在于反滲透進水中的可能造成膜污染的物質出去或降低至膜允許的范圍內。為了確保反滲透系統的正常運行,有兩類物質需要在預處理過程中去除或進行控制。
一類是造成膜污染的物質,這些污染物質可分為5種:①以微細顆粒或膠體狀態存在于原水中的不溶性物質;②結垢性物質;③金屬氧化物;④有機物;⑤生物污染物。
另一類是會引起膜化學損害的物質。反滲透進水中氯的濃度和pH 值是使反滲透膜受到損傷的重要的因素,此外,微生物的侵蝕、游離氧也會損傷膜的性能。
預處理的方法主要取決于原水的水質特點、膜的類型和反滲透系統回收率,對于水質成分復雜的原水,為了保證系統的可靠運行,有時需進行小型試驗來確定反滲透預處理方式。
對于去除懸浮物和膠體物質的常用方法如下:⑴混凝澄清;⑵直流凝聚-多介質過濾。
其中對于膠體懸浮物,由于其顆粒很細小且互相之間存在電荷的排斥作用,使得單獨的機械過濾基本不起作用,此時采用直流凝聚工藝對去除細小的膠體懸浮物較為有效,即在過濾前加入混凝劑,經過充分混合后再通過多介質過濾器去形成的微絮體。常用發混凝劑有堿式氯化鋁(PAC)、聚合硫酸鐵(PFS)、FeCl3等,這些混凝劑在低劑量下(1~3mg/L)就有效,且不會明顯增加過濾器的負擔。
第三種處理是采用微濾(MF)和超濾(UF)法預處理,其水質優于以上常規預處理。有資料介紹,采用MF和UF預處理系統,允許RO系統的運行通量提高百分之20到百分之30,并且可減少RO的清洗次數,膜的壽命提高。結合微絮凝技術,MF對TOC(總有機碳)也有較高的去除率。考慮到此法能耗比較高,MF和UF法主要用于飲用水凈化和對水質高要求的一些企業和用戶。